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說說《民生觀》的“一二三”

2020-05-18 10:41 | 來源: 新聞戰線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暖事暖評,做好并不容易。有接受心理的因素——“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也面臨類型雷同問題。怎么辦?需要三個升維:認知升維、結構升維、表達升維。 《民生觀》專欄運用各種認知工具,努力跳出“大路”認知。一層說盡一層義,層次之間有邏輯,詳略輕重安排細。此外,運用大白話,善于類比,多打比方,多講故事,改進文風。

  ● 李智勇

  人民日報社會版的言論專欄《民生觀》,近年來做了一些改進,或可用“一二三”來概括:推動一種轉變、滿足兩種需要、實現三個升維。

  一種轉變,是指欄目風格實現了由“熱事熱評”向“暖事暖評兼顧熱評”的轉變。議題設置上,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總方向,集中挖掘身邊的感人、暖心小事中的正能量。

  為何要有這樣的側重?

  首先,社會需要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

  其次,弘揚正能量是黨報的職責所在。當然,商業媒體和自媒體也要弘揚正能量,黨媒的責任無疑應該更重。

  可是,暖事暖評,做好并不容易。有接受心理的因素——“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也面臨著類型雷同問題。比如說,一段時間以來,見義勇為的感人事頻頻發生,所能申說的道理如果簡單重復,就會造成讀者的厭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對幾乎每天都要見報的專欄,提出了挑戰。

  怎么辦?

  這就需要三個升維:認知升維、結構升維、表達升維。

  認知升維

  認知,是評論的靈魂。剛才所說的道理雷同,本質就是沒有做到認知增量。

  認知的雷區有二,一個叫“輕飄飄的心靈雞湯”。隨便舉幾個例子,然后就開始抒情,把困難簡單歸因,仿佛一旦想得開、去努力,一切就迎刃而解。心靈雞湯最大的問題是“給湯不給勺”,猛一看是正能量,時間長了,讀者會產生信任危機。

  另一個雷區叫“小學生作文”。“今天幫老奶奶找到了小貓,所以,我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多么有意義的一天!”這樣的評論,不用看就知道結論,幼稚、不解渴。

  怎么才能說出點新話,而不是簡單重復人人皆知的道理呢?

  我們從金庸小說的一個場景中受到了啟迪。《鹿鼎記》中,在少林寺出家的韋小寶受到武士攻擊,他本領低微,無力做出反應,但落在兩位老和尚眼中,成了修為高深的表現。他倆對韋小寶“面對外厄不做反應”這個情況,分別作出了解釋。如果用日常認知框架,不過是“有定力”“有靜氣”,很難出新,而兩位高僧是這樣說的——

  晦聰:“《大寶積經》云:‘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一會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師弟年紀輕輕竟已達此‘時時無心,刻刻不動’的極高境界。”

  澄觀贊道:“金剛經有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晦明師叔已修到了這境界,他日自必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們能推陳出新,關鍵在于運用各自掌握的理論框架,先進行建模。能不能建模,有沒有認知工具,效果大不一樣。都瞄著一個方向鋤地,用鐵鍬的能刨出濕土,用挖掘機的能掘地見泉,用一雙肉掌,估計只能得到表層的浮土。

  以上篇目,就是《民生觀》專欄運用各種認知工具,跳出“大路”認知,做出認知增量的努力。運用“社會管理成本最小化”法則談“養狗為啥要拴狗繩”,從中國人的深層文化結構和集體潛意識出發,辨析媽媽深夜做蛋炒飯是否一定是溺愛……可以說,哪怕論述對象只是社會的一個毛細血管,“主刀解剖者”也要懷有足夠的“醫學”知識背景。

  當然,這種借助認知框架,不同于做論文。我們只取其義,不取其形,一般不允許文章中出現專業術語,更不能堆砌。翻譯成白話,讓思想如糖在水,不著痕跡。

  結構升維

  結構,是評論的骨架。無邏輯的漫談,東一榔頭西一棒,車轱轆話來回說,都是評論的大忌。說一個事,緊跟著講一個理,這倒可以,但是也嫌簡單。要實現把網狀的思維變成優良的線狀表達,我們對《民生觀》評論的結構提出三句話的要求:一層說盡一層義,層次之間有邏輯,詳略輕重安排細。

  我們借鑒了一種類似“漢堡包”的結構進行布局謀篇,流程如下:

  敘述事件由頭,要簡練精當。但作為評論生發的要點,則要敘述完備,以便為下文張本。這些點,好比漢堡包面包上的芝麻,雖小,不可忽略;

  論點單獨成段,給人鮮明印象;

  對論點進行恰當切分,或按照“類、因、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邏輯,或按照“云、雨、人”(現象、本質、現實中利益等諸因素的影響)的結構,進行細化;

  邏輯切分后,間以故事、類比、掌故,加強說服力和生動性;

  核心邏輯申說完備后,還要檢查一下,有沒有硬傷?需不需要補充?不光要邏輯自洽,而且要照顧到反命題,注重他洽;

  收結全文。

  表達升維

  表達是評論的血肉。表達的雷區,在于過多依賴公文式語言、概念化語言,難以讓讀者產生共鳴,無法入耳入腦入心。尤其是對于定位為“小夜曲”“輕騎兵”的小事暖評來說,最忌諱空洞、煞有介事。

  在營銷文案寫作領域,有一個例子廣為人知。要申說一個道理:大家應該安排好休假時間,多出去旅行——這無法打動人、感染人。

  一則著名的營銷文案這樣說:

  你寫PPT時,

  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

  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

  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

  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有一些在寫字樓里永遠遇不見的人。

  這種畫面感和形象感,在《民生觀》評論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比如,我們寫《番茄炒蛋,怎么不該感動》,論述父母的犧牲之舉未必是溺愛時說:

  火車就要開了,朱自清的父親費了大勁、爬上爬下去買橘子。在解決具體問題上,這種做法看似很笨拙:孩子準渴嗎?他不能自己買去嗎?—— 然而,這就是愛啊。

  寫《陪娘親喝一杯城里的咖啡》時,用形象語言論述代際關系潤滑的意義:

  中華文明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卻是從來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一代一代人如同一節一節列車車廂,前不見頭,后不見尾,前后相連,哪怕風雨大作的危險路段,幾經搖晃,也挺了過來。如今車入大野,風馳電掣,車廂間的聯結要更結實、更圓潤才是——好穿過更加波瀾壯闊也免不了風雷激蕩的未來。

  不妨,先去陪娘親喝一杯城里的咖啡。

  《民生觀》評論對語言的基本要求,是運用大白話,娓娓道來,最好生動形象。如果善于類比,能多打比方,多講故事,就更好。打比方,是在讀者陌生領域和已知領域之間搭一座橋。有時候用活了比方,一個尋常的道理,也能表達得搖曳多姿、別開生面。比如評論《送溫暖不妨學“暖男”》,

  談“節前送溫暖要尊重貧困戶需要”的道理,這本不新鮮;我們從一位90后 “萌妹子”對“暖男”的理解起筆:

  “暖男”,就是過生日不送生日蛋糕!送蛋糕屬于“標配”,一看就不用心。必須個性化,有強烈的針對性,就著我的需求送,只有特別,才是用心,才能貼心。

  然后,筆鋒一轉:送溫暖也要學學“暖男”。得告別花架子,不能光送米面油,而且要解心中愁,要尊重貧困戶的最迫切需求,要事先摸底。說盡這層意思后,再回到“萌妹子”的心得:這樣送禮物,當然辛苦些,可不辭辛苦正是真愛的表征;同樣,針對群眾需求的送溫暖,肯定工作量大多了,但是,干部不舒服,群眾才舒服,為了群眾利益的辛苦,不會白費,換句話說,這樣做才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好做法啊!

  一個原本枯燥的評論,一下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想呼吁的、想提倡的,還都說了。

  提升認知和改進文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的探索不會停止,民生觀評論永遠在路上。(作者系人民日報總編室社會版主編)

責任編輯: 趙丹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59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