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解析 網絡報道圓桌研討

2020-05-18 12:45 | 來源: 中國記者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解析

網絡報道圓桌研討

  主持人

  萬方?新華網總編室創意策劃室主任

  嘉?賓

  徐芳清

  陜西新聞網(西部網)副總編輯、本屆中國新聞獎評委

  張錚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安傳香

  新華網新聞中心副總監、《新華網評》欄目負責人

  王子暉

  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工作室副主任

  主持人: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參評作品共計53件,獲獎作品25件。如何評價這一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參評作品整體情況?

  徐芳清:整體而言,本屆獲獎作品精品多、質量高,充分展示了全國新聞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工作成果,尤其涌現出不少增強“四力”要求、體現“走轉改”精神的優秀作品。

  張?錚:整體來看,反映了我國當前主流媒體網絡新聞報道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當前網絡媒體在整個媒體生態中的重要地位。

  主持人:請結合實例分析這屆網絡類獲獎作品的特點?或者說,什么樣的網絡類作品能夠獲獎?

  徐芳清:除具備所有獲獎作品共有的“題材重大,語言生動,時效性強,主題鮮明”等特性外,這屆網絡類獲獎作品,還突出表現在“更務實、重創新、影響大”幾個方面。以新聞名專欄一等獎《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為例,該專欄由江西高院和江西日報牽頭,聯合駐贛18家金融機構共同打造,在全國首創人民法院、新聞媒體、銀行金融機構聯手打擊“老賴”模式。更務實,從新聞助力、公開曝光、公眾查詢、聯合懲戒等欄目,增設舉報老賴、請您監督、懸賞公告、陽光平臺、司法拍賣、大數據支撐等,使其更加貼近民生及社會各界需求。重創新,以往懲戒老賴多是限制乘坐飛機、高鐵及高消費,該專欄首次在南昌地鐵1號線多個站點,滾動曝光“老賴”身份信息。這種對失信被執行人的信用懲戒新模式,在網上獲得了極高關注度和點擊量。影響大,“組合拳”下,大量執行積案被化解,一批“老賴”無處藏身。截至2019年10月底,平臺數據庫共納入23.8萬名失信被執行人,重點曝光4.6萬名,網友通過平臺查詢失信名單達1405萬人次。

  張?錚:從我個人來看,獲獎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媒體宣傳報道的要求,而且尊重并符合網絡傳播規律。比如《牽媽媽的手》《四十年·四十家》《一片葉子的扶貧故事》等作品,既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宣傳輿論水準,也符合學術研究得到的結論,即正面宣傳需要從小著手,從普通人著手,以情動人,以事實感人,讓真實發揮力量。因此,獲獎的網絡類作品,和其他類別的作品一樣,都是從人民中來,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來,真正體現民心、體現國情,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作品。

  安傳香:我想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網絡作品自然要反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重大政策、重大議程,到輿論焦點、社會熱點,到民生百態、個體冷暖,都要有所體現。比如,這次獲得一等獎“新聞名專欄”的《新華網評》,是新華網重點打造的評論欄目,以準確權威解讀中央精神、及時跟進點評熱點事件、網言網語引發共鳴等鮮明特點,被網友評價為:每逢重大事件“新華網評”必有為,每逢重大活動“新華網評”必在場,每逢熱點話題“新華網評”必發聲。再比如,獲得一等獎的網絡專題《一片葉子的扶貧故事》,以一片葉子為抓手,切入脫貧攻堅重大主題,讓讀者跟隨一片茶葉的軌跡,看到茶葉扶貧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此次不少網絡類參賽作品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什么樣的作品能在同類題材報道中脫穎而出呢?如何在網絡陣地做好宏大主題的宣傳報道呢?

  安傳香:所謂脫穎而出,就是要與眾不同,尤其是在圍繞同一主題“同臺競技”的情況下。我感觸最深的就是8個字:多元技術,創意表達。比如,新華社攝影部推出的多媒體互動式攝影專題報道《四十年·四十家》,就是利用“技術”優勢增強了與讀者的互動,讀者只需動動手指就能翻看40個家庭在過去40年的新舊影像對比,成為改革開放40年報道中的一抹亮色。這也提示我們,越是宏大的主題宣傳,越要善于運用“微”視角,謀求“暖”表達,消除受眾的疏離感,實現情感共鳴,提升傳播效果。

  王子暉:許多反映宏大主題的獲獎作品,都是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實踐證明,做好宏大主題的宣傳報道,必須堅持常態化的思維意識,建立常態化的機制流程,這樣才能在保持熱度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深度、開辟廣度。同時,反映宏大主題作品必須有思想性,而思想性離不開策劃的系統性。只有進行系統化的設計、系統化的梳理和系統化的闡釋,才能不斷拓展深度,把報道做特做優。當然,常態化和系統性都是在不斷的錘煉中形成的,從獲獎作品的創作歷程可見背后的艱辛努力。我們黨的新聞媒體都要從中學習,以“四力”的提升帶動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履職本領、工作作風的全面增強,讓我們的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努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主持人:《“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網上展館》為什么可以獲得網絡類作品特等獎?

  張?錚:我個人覺得,這個作品確實很好地體現了網絡媒體的特點,可以將恢弘氣勢的選題融入細微,可以融入多元的技術手段與信息呈現方式,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我想這是精心策劃、精細設計、精準實施才能做好的大型作品,值得特等獎。

  主持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近年來不少媒體重點發力網絡評論報道。與傳統評論報道相比,網絡評論有什么特點?好的網評報道評價標準是什么呢?

  安傳香:現在傳統評論與網絡評論之間的界限已經沒有那么明顯了,傳統媒體也在借助網絡優勢擴大評論影響力,網絡評論中也成長起來一批優秀的網評員和品牌欄目。但網絡評論的開放性、即時性、多樣性等特征表現更突出一些,可以與受眾進行互動,可以不受版面限制快速發稿、批量發稿,可以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表達方式更好地適應融合發展趨勢和全媒體傳播需求。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好的網評報道一定是觀點正確、立意準確、見解獨到,一定是論證扎實、論據充分、論述鮮活,一定是思想性與生動性相統一、邏輯性與形象性相統一、深刻性和通俗性相統一,老百姓愛讀愛聽愛看,經得起歷史檢驗。

  主持人:打通“兩個輿論場”,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責任,您對當下互聯網主流輿論及引導有何評價和建議?

  張?錚:所謂主流與支流,或主流與非主流,我覺得不能以媒體所屬機構的性質來決定,更不能以內容的“正斜旁支”來決定,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任務,是每一個網絡內容的生產主體、每一個網民共同的責任,我們所說的“主流媒體”,只有將自己與眾多的網絡自媒體,網民放在平等的地位,共同承擔好“主體責任”,才能更好營造好的網絡生態。

  “兩個輿論場”當下也不似幾年前那樣的割裂,甚至對抗,網民在成長,愈加理性,中國的網民更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總書記說“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主流輿論建設的主體必須深刻體察網民的所思所想,洞悉社會發展的熱點,俯下身子調查民意,站起身子指引方向,必須采用創新的傳播手段,最新的傳播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

  主持人:評選過程中有沒有評委意見不一致或出現較大分歧的時候,為什么不一致?最終是如何解決的?

  徐芳清:大部分作品評委意見比較一致,但也有出現分歧甚至較大分歧的情況。比如網絡評論《辛識平:“娘炮”之風當休矣》,就曾引起不小爭議。一部分評委認為,“娘炮”的提法或許不妥,似有性別歧視之嫌,而且該文發表時,在網上也的確引起過一些質疑,尤其是一部分“小鮮肉”的“粉絲”反對的聲音;另一些評委則極力推崇和肯定該文,認為理應抱著客觀、公正、中立的態度看待,必須充分體現主流價值觀,體現正確的輿論和價值導向,絕不能被部分網友意見所左右。大家積極討論,充分發表看法,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終,評委們采取投票方式,確定該評論為二等獎。

  主持人:這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作品評選是否留有遺憾?還有什么問題待解決?

  徐芳清:要說遺憾,我覺得網絡類評選中,輿論監督作品少了些。全部887件參評作品,輿論監督類報道55件,其中只有3件是網絡、媒體融合類作品。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是統一的,我們發揮傳播社會正能量主力軍作用的同時,還應肩負起新聞輿論監督的責任和使命,通過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步。這方面,網絡大有可為。

  編?輯??梁益暢?46266875@qq.com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網絡訪談一等獎

  《40人對話40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高端訪談》

  【作者體會】

  路弘?中國文明網編輯

  “小記者”遇上“大時代”敢拼才會贏

  今年的中國記者節,對于從事了十二年新聞工作的我來講,無疑是最具幸福感和收獲感的一次。中國文明網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的系列網絡高端訪談《40人對話40年》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此“花”落我家,是身為“小記者”的我們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中始終堅守初心、敢想敢拼的結果。

  敢拼,源于夢想和勇氣。《40人對話40年》網絡系列高端訪談,主要特色體現為“雙高”,即主題高端、嘉賓高端。以發展為主題、用夢想來破題,從時代、國家、個人等多個角度設計問題、展開互動,這是我們敢拼的前提。

  敢拼,成于吃苦耐勞、創新創造。2015年,我們成立了音視頻專項工作組,在技術和人員上同時“上新”,專攻網絡音視頻節目的制作生產。四年多時間,已制作網絡音視頻節目2000余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團隊不斷汲取經驗教訓,在網絡視頻節目的傳播模式、主持風格、互動思路、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養成了樂于創新、吃苦耐勞的工作習慣,形成了清新時尚、質樸親切的訪談風格,這是我們敢拼的底氣。

  敢拼,歸于敬業團隊、榮光時代。制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同很多資深編輯記者相比,我們的團隊還稍顯稚嫩,但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對職業理想的認同,使我們這班年輕人能夠不負當下、不懼未來。在融媒體背景下,我們展現出采編播、音視頻、全流程、多維度、制度化、專業化、覆蓋面廣、戰斗力強的團隊風采,這是我們敢拼的保障。

  謹慎而不畏縮,勇敢而不莽撞,這是文明網人的氣質,也是新華人的風采。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人的殷切期望。努力踐行“四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我們永遠在路上。

  同行點評

  王子暉?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工

  作室副主任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是2018年黨和國家工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于這樣的宏大主題,如何深入、持久地做好宣傳是主流媒體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部作品從人物切入,39位代表人物的經歷,構成了觀察40年歷史的一個個獨特的窗口。個人的歷程與國家民族奮進的腳步緊密相連,時代洪流中的一朵朵浪花構成了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長卷,頗有蕩氣回腸之感。由此可見作品在策劃上,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這條主線,把握住了歷史和時代的脈搏,以國家民族發展史的宏闊視野深入探究40年的發展密碼,在立意上做到高人一籌。同時也能夠深切感受到主創團隊對每一期節目的構思,節目相互之間的搭配,發稿節奏的安排,都頗費了一番功夫,從而產生了立體、多維的報道效果,使整體傳播效果大于報道效果之和。

  這部獲獎作品將重大主題宣傳常態化,持續形成網上輿論聲勢,在保持熱度、拓展深度兩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探索。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網絡評論二等獎

  《“娘炮”之風當休矣》

  【作者體會】

  涂洪長?新華社福建分社首席記者、經濟采訪室主任

  向“審丑”亮劍

  在影響極為廣泛的央視《開學第一課》節目中,幾個年輕流量明星的熒屏表現引起了巨大爭議,許多陪著孩子看節目的家長大呼“辣眼睛”,對“娘炮”之風的質疑和批評逐漸超出了狹隘的演藝圈子,而成為一起牽動社會神經的公共事件,也因此被納入了“辛識平”欄目的評論視線,《“娘炮”之風當休矣》一文引起廣泛社會共鳴,媒體用戶和讀者紛紛給與好評和支持,成為現象級的“爆款”作品。作為評論的主筆人,我覺得這篇稿件的成功之處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立論鮮明,敢于亮劍。娛樂圈的事情絕不僅僅是娛樂那么簡單,關于娛樂明星的是是非非往往折射出深層的社會心理和情緒,此次關于“娘炮”的爭議更是如此,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幾個“小鮮肉”的舞臺做派,而是擔憂“跑偏”的偶像經濟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特別是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打蛇打七寸,這篇評論矛頭直指“娘炮風”的病灶所在和流毒所至,體現了新華社評論立根鑄魂的責任擔當意識和激濁揚清的輿論引導能力。正如受眾反饋中的聲音,認為“新華社出這樣的文,及時給力”,文章“有血性、有靈魂、有品格”“擊中要害,酣暢淋漓”“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二是論述深刻,鞭辟入里。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評論要起到匕首、投槍的作用,關鍵還要在析事明理上下功夫。這篇評論從標題開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但論述過程卻盡量避免平鋪直敘,而是放大“小切口”,深挖問題根源。從“病梅”之喻起筆,到“娛樂至死”的警語收尾,把“娘炮風”放在社會歷史的維度中來審視,引述精當有力,容易激發受眾的共情共鳴。評論特別把“娘炮風”與常見的藝術表現需要區別開來,指出“娘炮”盛行背后的“魔影”乃是資本推手和娛樂圈奢靡浮夸之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誤傷”,更突顯了評論的思想張力。

  三是語言活潑,貼近受眾。為了加強評論的貼近性和親和力,筆者不僅觀看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娘炮風”視頻,做到感同身受、心中有數,同時在表達上盡量使用年輕讀者易于接受的“網言網語”,比如對“娘炮”的畫像式概括“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被后續評論廣泛引用,文中“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嬌’”的表達取梗于大熱的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讀懂的人自然會心一笑。評論語言的輕松幽默不能流于“撓癢癢”式的插科打諢,不能因為風格而犧牲風骨,而是要在準確理解現象、深刻揭示本質的基礎上做到舉重若輕、深入淺出,體現“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獨特功效。

  【同行點評】

  安傳香?新華網新聞中心副總監、新華網評欄目負責人

  我認為這篇作品充分發揮了評論的一個重要功能:投槍和匕首。它不遮不掩、旗幟鮮明地批判了當下一些人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誤導價值觀的不良現象,酣暢淋漓、直擊要害,深刻到位地剖析了一些人病態審美的深層原因,指出任其泛濫的惡果,啟發呼吁公眾重新思考、理性看待當下流行文化,具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同時,文章的策劃采編等也體現了創作團隊強烈的責任擔當,他們在眾多媒體中率先發出了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聲音,有血性、有品格、有思想,讓作品成為現象級“爆款”,引發全社會強烈共鳴和熱烈討論,贏得線上線下一致贊譽。而且文章還配有短視頻版,順應了融合發展和短視頻傳播的趨勢要求,在聲音、畫面的恰當加持下,觀點得到了更充分、更生動的展示,傳播效果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三等獎

  《小崗大道》

  【作者體會】

  王根喜?毛書兵?《中安在線》

  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40年來,小崗村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脈搏,見證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次又一次跨越,成為改革開放歷程上的重要標志。

  追尋改革地標,重溫改革精神,安徽新媒體集團中安在線網站制作推出了《小崗大道》大型可視化網絡專題。專題策劃制作過程中,采編團隊按照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敬業奉獻,盡責擔當,交上了一份新媒體人守正創新的改革答卷。

  專題從籌備到執行再到推出,歷時10個月。這期間,團隊成員群策群力,碰撞思路,前后方協同作戰,精益求精。經過十余次打磨修改,最終確定了“小崗大道”專題名稱,以“改革精神”為主線,“小崗大道”“小崗之路”“小崗之問”“小崗之光”“小崗之夢”五大板塊為主體的專題結構,通過“小”與“大”的關聯,講述今昔變化,鐫刻改革足跡,展望未來發展。思路成形后,隨之而來的就是五個板塊設計風格、內容精選、稿件編排、效果呈現等環節的逐一推進,每一幀視頻的制作、每一幅畫面的設計、每一篇稿件的審閱、每一個特效的完成,都是團隊成員不斷碰撞觀點、修改完善、解決問題的過程。

  專題制作過程中,團隊搜集了大量歷史資料,包括老照片、視頻資料、新聞報道、理論文章等,這些資料大大豐富了專題內容。如“小崗之路”板塊,以時間軸和人物地圖的方式,標記了小崗大事記,講述改革背后的人物故事。黑白老照片和史料故事,成功營造了代入感。

  在專題形式上,團隊深入研究了當前最新的專題呈現方式和技術要求,決定打破常規,采用全新的融媒體網絡專題設計理念來制作專題。以短視頻切入專題,運用全屏滑動樣式呈現,頁面立體化、可視化、沖擊力強。在融媒元素上,涵蓋了視頻、H5、圖說、航拍、VR網上展館,以及由安徽原創的改革開放主題的優秀影視作品、戲劇作品影像。

  專家點評

  張錚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小崗村是一個以小見大反映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縮影。這個新聞專題立意準,標題鮮明而抓人,制作水平高,內容不但體現了創作者良好的新聞報道水平,而且媒介形態豐富,瀏覽體驗好,PC端和手機端均有流暢的閱讀與觀看體驗,人機交互設計良好。

責任編輯: 王小玉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65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