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懸念連連!一場水稻測產直播大考|中國新聞獎秘笈

2022-08-17 09:15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編者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也是極具新聞價值的報道選題。2020年10月,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得知袁隆平院士團隊第三代雜交稻將沖刺1500公斤的消息后,精心策劃了一場見證測產過程的直播報道,見證了世界雜交稻科研攻關的這一標志性事件。推出的《沖刺1500公斤——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稻測產》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二等獎。

  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創作故事,了解報道團隊是怎樣緊扣事件進程,層層設置懸念,做到引人入勝的?

《沖刺1500公斤——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稻測產》直播濃縮版。

掃碼查看獲獎作品

  2020年11月2日中午,袁隆平院士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衡南基地開展測產,取得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好成績,創下雙季雜交稻世界高產紀錄。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提前統籌策劃,堅持移動優先、融合傳播,在湖南衛視和芒果云客戶端大小屏聯動,對測產過程進行現場直播,其中新媒體全網觀看人數超260萬。

  判斷敏銳 精心準備

  2020年10月21日,新聞中心得知袁院士團隊主導種植的第三代雜交稻當年將沖刺1500公斤的消息后,迅速做出判斷。大家一致認為,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問題是中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值得做一場見證測產過程的直播。于是迅速組建直播團隊,投入策劃和籌備工作。

  在短短的十天時間內,主創人員多次赴衡南縣踩點,與袁院士及其科研團隊深入交流,精準掌握雜交稻測產的科學知識。由于測產結果的宣布時間受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直播團隊提前制定了處置意外情況的預案,確保大小屏兩檔,共3個多小時的直播節目安全流暢。

  立意高遠 主題厚重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能。

  在這次直播的策劃過程中,主創人員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的重要指示精神確立節目主題。決定通過直播第三代雜交稻測產,沖刺世界高產紀錄的過程,介紹雜交稻攻關成績,展示湖南為國家糧食安全所做出的貢獻,展示中國人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實力和信心。

  結構巧妙 層層推進

  新聞直播是事件的實時記錄,在事件發生前,我們能相對做好一切預判,卻無法控制事件的發展,這就是一個充滿懸念的過程。

  節目緊緊圍繞能否實現畝產1500公斤這一目標,從直播開始就提出,再到現場連線、嘉賓訪談等環節,根據測產的動態發展緊扣懸念,剖析難點及現場天氣等因素,層層展示雜交稻的優勢、雜交稻攻關的艱辛歷程,讓觀眾對測產結果形成期待,并持續觀看,實現有效傳播。

演播室主持人劉夢娜(左)與在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竹村測產現場的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王堯連線。

  多點連線 現場真切

  直播設置了前方兩個現場連線點:在衡南縣向陽橋街道清水村雜交稻試驗基地,以中科院院士謝華安為組長的測產組,組織現場測產;在位于長沙的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遠程觀摩測產過程,袁隆平院士現場飆英語、快樂地像個小孩子等細節,迅速登上熱搜榜,讓人印象深刻。

直播前方雙現場連線。中科院謝華安院士(左圖中持話筒者)在測產現場公布結果,袁隆平院士(右)通過視頻遠程觀摩。

  從直播前一天晚上起,衡南當地就下起了小雨,直播過程中,記者、編輯、攝像師和測產專家們一起冒著小雨,深入到田間地頭,不顧腿上、腳上沾滿的泥土,只為第一時間將測產有關工作客觀真實地展現給觀眾和網友。

2020年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實驗示范基地現場測產與觀摩會現場。

  技術創新 引人入勝

  在湖南衛視頻道的直播節目中首次利用4K高清演播室進行現場直播,導演團隊和技術團隊就視覺呈現進行了精心策劃,構建了雜交水稻3D動畫模型、并制作了4K高清背景屏,通過在線包裝、虛擬現實等技術,營造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場景,讓人如身臨其境。

《沖刺1500公斤——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稻測產》節目演播室。

演播室主持人(右)與嘉賓進行訪談。

  在芒果云的移動直播中,將主演播廳直接放在了衡南縣的測產現場,通過自主搭建的一套全IP無線直播系統,實現了全機位無線自由移動,大大增加了移動直播的視覺表現能力和信號傳輸穩定性。

  通過這套系統還可以將前方信號實時傳輸回長沙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方便袁隆平院士與前方測產專家實時互動。相關新媒體直播信號還實時傳回湖南廣電新聞中心的演播室,供大屏電視直播使用,真正實現了大小屏之間的融合聯動。

  大小屏聯動 立體傳播

  根據移動優先的原則,節目除了在湖南衛視直播,新聞中心還安排芒果云對測產全過程進行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直播。

  直播除在芒果云客戶端播出外,還全程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在首頁首屏進行了推送,快手直播平臺也同步進行了直播推送,湖南廣電旗下多家新媒體平臺也同步進行了直播,全網觀看人數超過260萬,其中人民日報客戶端收看人數57.8萬、獲贊5.8萬,快手總觀看人數49.7萬、芒果V直播50.5萬、芒果都市49.51萬、芒果幫女郎12.73萬。

  對于直播中的精彩看點,芒果云平臺還第一時間播發了相關短視頻稿件,形成立體傳播的效果。央視新聞頻道也同步對此事進行了直播,“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新聞當天在央視《新聞聯播》等欄目滾動播出十多次。截至直播后第二天上午9點,央視綜合頻道、新聞頻道、財經頻道、中文國際、農業農村頻道等各個頻道播出各類相關新聞稿件一百余條次。

  通過大小屏聯動、主流媒體與商業傳播平臺聯動等多種方式,這次直播在年輕觀眾群體中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直播相關話題在當天的新浪微博熱搜排行榜上最高排名第2位。(作者:湖南廣播電視臺宣傳管理部副部長聶雄、新聞中心直播通聯部副主任蔡祎)

直播團隊工作人員在衡南縣測產地合影。

  采寫體會

  一次充滿懸念的測產直播

  2021年2月12日,農歷大年初一,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湖南衛視向全國農民朋友拜年,他寫下的賀詞是:歲歲豐收、畝產三千。大面積畝產突破3000斤,是袁老晚年一直心心念念的一個目標,因為這不僅是雜交水稻的一個新記錄,更意味著一畝地可以養活5個人。作為一名記者,我有幸現場見證了這一目標的首次實現。

  2020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沖擊,我們比以往更加關注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主流新聞媒體該如何鼓舞士氣、服務大局?作為雜交水稻技術發源地的湖南,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了一場測產上。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晚稻在衡陽衡南縣測產,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多路人馬分赴測產現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進行現場直播,我作為出鏡記者在測產現場見證了畝產沖刺1500公斤的歷史時刻。

  其實,從得知測產的消息到正式直播,我們只有十天的準備時間,該怎樣呈現一場兼具科學性和觀賞性的測產直播,對我們來說,只能下笨功夫。

  為此,我們多次趕赴衡南縣踩點,同時和袁老及科研團隊深入交流,補齊“雜交水稻”這塊知識短板。在交流采訪中,我們對“三系法”“兩系法”“第三代雜交稻”“海水稻”這些名詞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漸漸對直播形成了大致輪廓。

  按照計劃,測產將在2日上午十點進行,專家們要對試驗田進行編號,抽簽決定測產地塊,之后才會進行收割、稱重等環節。因此,團隊決定直接從最精彩的收割、稱重開始進行大屏直播,這期間我要進行多次連線。除了介紹測產過程和最終結果,我還能給觀眾帶來些什么?

  帶著這樣的思考,測產前一天,我走進試驗田,看到一穗穗飽滿的稻子,一個念頭突然出現:第三代雜交水稻好不好吃?不妨在田間來一場“吃播”,既有趣又有料。這個想法也很快得到了新聞中心領導和直播團隊的肯定,這場特殊的“吃播”也成為了觀眾們一個難忘的記憶點。

  測產當天,因為身體原因,袁老無法趕到現場,只能在長沙通過連線和我們一起見證,但他和我們一樣都無比期待最終的結果,全程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雖然充滿期待,但測產結果仍無法預期。2019年,湖南遭遇60年來的極端惡劣天氣,9月水稻灌漿期,光照時間大幅減少,平均氣溫低了3.9度,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能否沖刺成功,大家心里沒有底。

  更讓人緊張的是,當天雨也下個不停,這給水稻測產造成了不小難度,測產結果公布時間一推再推,原本半個小時的直播,時間一點點接近一個小時,我們心里都在打鼓。原本的直播進度被天氣打破,一切只能隨機應變。

  中午時,導播告訴我要進行最后一次連線,但測產結果還沒有公布,什么時候公布也沒有確定,我只能一邊快速整理思路,一邊調度出鏡現場。

  冷靜片刻后,我決定和觀眾們說說心里話:測產為什么推遲,身在現場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十幾天的準備過程有哪些感觸,1500公斤的背后意味著什么……這些話是臨場應變,更是真心想讓大家看到測產之外的不易。分享完畢,謝華安院士拿著測產結果姍姍走來,一切剛剛好。

  最終,測產結果顯示:雙季畝產達到3061斤,一個新的世界記錄誕生了。此時,身在長沙的袁老像小孩一樣,激動地飆起了外語:“我現在是more than excited!,excited是激動的意思,more than就是更加,更加激動”!而此時的我已經眼含熱淚。

  測產順利結束,目標圓滿完成,2020年也悄然接近尾聲。迎來新年,當我們還在期待著袁老和雜交水稻的一個個好消息時,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這次測產,也成為袁老生前最后一次在媒體前的公開測產。

  斯人已逝,功勛永存。如今,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再破記錄,海水稻也佳績頻傳。這粒種子,載著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結出累累碩果,永遠留在我們心上!而他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神,也深深激勵著我要把新聞理想扎根在祖國的大地上。(作者: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王堯)

  秘笈帖

  1.主題厚重。對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把握鼓舞士氣、服務大局的基調。

  2.表達專業。用科學精神對待科學現場,補齊知識短板,吃透技術難題,確保表達準確無誤。

  3.技術賦能。充分利用創新技術,精心策劃視覺呈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引人入勝。

  本期編輯:劉勝男 孫輝剛 張君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

責任編輯: 陳燕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