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河南暴雨,謠言是什么?事實是什么?

2024-07-26 11:01 | 來源: 中國記協微信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近期,河南部分地區遭遇暴雨洪澇災害,多地災情較嚴重。

  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吳剛向中國記協微信編輯部“我在現場”欄目來稿,講述見聞與思考。

  本欄目長期征稿,詳細信息附文末。

  我在現場|河南暴雨,謠言是什么?事實是什么?

  本文作者:吳剛

  一夜之間,房屋被淹、道路受阻、電力中斷、群眾被困……因遭遇極端暴雨,河南南陽沖上熱搜。

  7月16日,一名市民在南陽市白河大橋上冒雨前行。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汛情牽動人心。7月15日,新華社河南分社迅速組織報道力量,我和高松齡、姜亮、鄭家寶、李嘉南共五人第一時間趕赴南陽受災地區采訪。

  (一)

  “全國降雨量前十,九個在河南。”

  “南陽社旗氣象站‘失聯’。”

  “一天下了一年的雨。”

  刷到這些信息,我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天氣陰沉,降雨未停,我們的車朝南陽方向急駛,一路都能看到載滿裝備和物資的各方救援車輛。

  氣象信息顯示,14日8時至17日5時,河南黃河以南大部出現暴雨,涉及南陽、許昌、漯河、周口等多市。其中,7月15日9時至16日8時,南陽市社旗縣降雨量高達418.6毫米,在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中排行第一。

  到了南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中心內LED屏上不斷切換著各類信息:社旗縣大馮營鎮降雨量達797.8毫米,突破歷史極值。實時監控畫面里,唐河縣源潭鎮袁樓村農田幾乎被橙黃色的洪水吞噬。

  指揮部副主任李志宏頭發蓬亂、眼圈發黑,在指揮大屏前協調救援工作。自從暴雨開始,他和同事吃住都在指揮中心,“困了就躺沙發上瞇一會,這么大的雨不敢掉以輕心。”

  從指揮中心出發,經過近一小時車程,我們到達社旗縣大馮營鎮。這里情況比預想稍好:16日前降水導致的積水消退了些,群眾也得到了提前轉移。但還是能看到被洪水侵蝕過的痕跡,鎮上低洼地的幾處民居被洪水浸泡,大片玉米田被淹沒,玉米整株整株倒伏在地,路面坑洼不平……

  7月17日拍攝的南陽社旗縣的農田。新華社記者 高松齡 攝

  “雨大得嚇人,像拿盆從天上往下潑。”社旗縣杜莊村60歲的村民杜華方告訴我們,15日21時左右,他在家中正準備休息,突然間暴雨襲來,“不到兩個小時,水就開始向屋內倒灌,積水差不多到膝蓋了,有的地方甚至快到脖子了。”

  青臺村的受災情況也較為嚴重,村內大量房屋被淹,不少村民在齊大腿深的水位中前行。村口的十字街交叉口處,多輛消防車、應急救援車、皮劃艇正停靠待命,陸續還有救援沖鋒舟駛來。

  在被洪水覆蓋的田地,村民踩在泥濘混雜的洪水里,用鐵鍬鏟泥排澇,“家里沒啥積水了,用電用水也恢復了,就是莊稼地里的水排不出去,很心疼。”一位村民說完,眼眶微微泛紅。

  7月17日,一名村民在南陽社旗縣一處農田內排澇。新華社記者 高松齡 攝

  對村民而言,田地不僅是賴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寄托希望的地方。

  (二)

  連續降雨導致唐河水位上漲,唐河縣將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隨后我們便趕往了這里。

  午后,天空烏云翻滾,幾聲悶雷后,豆大的雨滴砸向湍急的唐河水面。在堤岸上,我們找到了唐河縣呂灣社區支部書記呂懷義,他正攥著手機,神情嚴肅地盯著水位。“我們的社區離這里僅一路之隔,我們得時刻警惕河水破堤。”

  7月18日,吳剛采訪呂懷義。

  雨勢越來越大,水位上漲速度肉眼可見。

  “村干部和民兵兩人一組,每組看緊一個河道口,每小時匯報一次情況,絕不能讓水倒灌村民家。”呂懷義指著河道口說。他的汗水混著雨水,順著臉頰往下流。

  值班人員告訴我們,呂懷義與社區工作人員已連續工作了5天4夜。

  7月18日,呂懷義在唐河河堤旁查看農作物受災情況。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河堤上,黨員干部和武警官兵們一起扛著沙袋加固河堤,許多百姓自發加入進來,卷起褲管一起干。

  7月18日,呂懷義在唐河河堤旁巡河查險。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采訪過程中,分社領導指示,除了重點關注雨情、災害本身外,稿件更應見人、見事、見情、見新聞。

  這也是我們一行頂著高溫、冒著大雨,始終與救援人員、值守人員、受災群眾在一起的原因。

  幾天下來,大家身體疲乏,卻對雨情、災情有了直觀認識。

  我和高松齡、鄭家寶先后采寫了《南陽遭遇強降雨 被淹村莊群眾安全轉移 》《洪水中的逆行者:絕對不能讓河道失守》《暴雨中的巡堤人》 等稿件。電視記者和攝影記者姜亮、李嘉南播發《直擊河南唐河連夜轉移受災群眾》《3天72小時,他只睡了不到10個小時 》《微視頻|職責所在》《河南唐河:多方協力轉移群眾》等系列新媒體稿件。

  這些稿件的播發,不僅向外界傳遞了南陽的真實情況,也回應了關切。

  (三)

  7月20日17時,南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終止防汛應急響應。

  截至22日,南陽本輪暴雨基本結束,受災群眾有序恢復生活,農田排澇正在緊張進行。

  幾名村民在南陽社旗縣一處農田內排澇。新華社記者 高松齡 攝

  采訪結束,回到家中,有幾個疑問始終困擾著我。

  “暴雨泄洪,某地三層樓房被沖塌?”“外地貨車司機在某地被淹死?”更有甚者在評論區回復稱:“死了一千多人!”

  比暴雨更讓人焦慮的是網絡不實言論,而“在現場”是最有力的回擊。

  互聯網時代,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時應該怎么做?

  一是保證速度:盡快向公眾提供信息,回應關切。

  二是多源核實:從多個來源核實信息,確保報道內容準確。

  三是持續更新:及時跟進報道,反映最新進展。

  四是堅守專業:熟悉專業知識,理解復雜數據、解讀官方聲明、掌握急救常識。

  五是全媒傳播:靈活選擇傳播渠道和形態,如文字報道、圖片報道、視頻報道、現場直播等。

  “此起彼伏、難辨真假”之時,如何做到“一錘定音”?我們還將繼續探索。

責任編輯: 蘇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383504